品管圈(QCC)是指在同个工作环境中,由工作质量相同或互补的一群人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圈子,从而充分调动圈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1]。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及高龄妊娠产妇分娩率增多,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期望值不断增高[2-3],产后出血的筛查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科护理人员中,年轻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与能力相对不足,针对此问题我科自2017年6月起开展了以提高年轻护士筛查产后出血率为主题的QCC。经过6个月的管理,运用QCC的管理方法不断对年轻护士筛查产后出血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使年轻护士接诊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产妇与家属的满意度得到一定提升,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2016年6—11月入院的1906例待产妇。其中产后出血150例;年龄24~41(30.01 ± 3.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中专及以上102例;分娩方式为顺产125例(83.33%)、孕次1~7(2.47±1.34)次。观察组:2017年6—11月入院的1975例待产妇。其中产后出血76例;年龄25~43(31.04 ± 3.1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中专及以上52例;分娩方式为顺产100例(81.40%);孕次1~8(2.68±1.04)次。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孕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QCC小组的成立 我科年轻护理人员18名,年龄21~30岁,学历结构:本科4名,大专4名及大专以下10名;职称结构:护师10名,护士8名;工作年限:1年内4名,2年内2名,3年内2名,4年内5名,6年内5名。18名护士自发组成QCC,圈长1名(主管护师),负责活动的主题策划、制定相关计划。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负责督查指导。秘书1名,负责会议记录、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2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员,负责计划制定、措施实施、资料收集、效果评价。
1.2.2 主题选定 根据产科护理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紧迫性、可行性和患者需求,确定以“提高年轻护士对产妇产后出血筛查能力”为活动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圈名和圈徽。提高年轻护士筛查产妇产后出血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促进产科护理的整体护理效果,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满意度和信任度。
1.2.3 计划制定及干预活动的方法 根据产后出血护理统计分析及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年轻护士筛查产妇产后出血率:1年内护士约64.0%,2年内护士约75.0%,3~5年内护士约91.4%。圈员根据产妇产后出血筛查率低下的原因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并修订完善,制定护理工作规范和流程,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产科的人员、环境、设备、管理、出血筛查的过程等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综合年轻护士的实践操作能力确立目标[4-5]。
1.2.4 实施对策 (1)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选出“提高年轻护士对产妇产后出血筛查能力”为活动主题,并开展专题讲座;(2)建立产后出血筛查的项目及相关表格的内容;(3)每日登记产后出血筛查资料,并统计筛查例数、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每月进行总结;(4)每月上旬组织年轻护士学习专题,讨论并完善相关项目,降低产后出血率,不断更新对策;(5)每月下旬针对新对策进行集体授课,一对一带教指导,针对相关问题采取相应指导,确定个性化带教方法和措施;(6)每个星期召开QCC会议,讨论重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确定培训内容与对象,并专人负责会议记录。针对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指导,圈长加强监督;(7)第4个月总结归纳开展本主题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往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评价指标 (1)有形成果:包括产妇产后出血筛查率,产妇与家属满意度及投诉情况比较。以问卷的形式评估满意度,分层次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2)无形结果:年轻护士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和积极性,品管手法得到位改善。通过圈员自评模式进行评分,每一项最多5分,最低1分,总分30分,得出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分-活动前平均分。利用箭头向上或向下来评价,↑表示有提高,↓表示下降。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和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比较 实施QCC活动后,产妇产后出血率为3.85%,低于活动前的7.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比较[n(%)]
时 间n出血未出血对照组1906150(7.87)1756(92.13)观察组197576(3.85)1899(96.15)χ2—28.607—P—0.000—
2.2 两组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QCC活动后,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有较好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n(%)]
时 间n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对照组12071151915105(87.50)观察组1207923126114(95.00)χ2—————4.227P—————0.040
2.3 两组年轻护士工作满意程度比较 实施QCC活动后,年轻护士工作很满意、满意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年轻护士满意程度比较[n(%)]
时 间n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活动前18734414(77.78)活动后181143018(100.00)χ2—————4.500P—————0.034
2.4 QCC活动后年轻护士无形成果评价情况 实施QCC活动后,年轻护士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见表4。
表4 QCC活动后年轻护士无形成果评价情况(分)
评价项目对照组观察组总分平均分总分平均分活动成长值向上/向下责任心724.0905.01.0↑解决问题能力613.4844.71.3↑沟通协调能力683.8894.91.1↑团队凝聚力543.0854.71.7↑积极性512.8824.61.8↑品管手法623.4794.41.0↑
QCC管理是一种品质管理。它是多层次团队合作的方法,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医院引入,且效果良好。据报道,推行品质管理活动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高患者满意度,工作流程更顺畅,工作效率更高,同时能降低组织的营运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发掘优秀人才[6-7,1]。
本研究将QCC的管理方法实施到产妇产后出血护理工作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QCC后,产妇产后出血率由活动前7.87%下降至活动后的3.85%,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由活动前的87.50%增加至活动后的95.00%,年轻护士工作满意度由活动前的77.78%增加至活动后的100.0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以上结果说明,通过年轻护士自发组成的QCC由点带面,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率,并提高了产妇、家属及年轻护士的满意度。且促使年轻护士迅速成长,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QCC的运用是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特别是工作经验与能力相对不足的年轻护士筛查产妇产后出血,能够使年轻护士筛查产后出血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得到持续改进和完善,使年轻护士接诊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产妇与家属的满意度得到一定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QQC可以通过PDCA循环科学有效地提高年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PDCA循环,包括P(plan)、D(do)、C(check)、A(action)4个阶段,找到影响产后出血检出率和护理的因素,制定与实施切实可行的对策。长期临床护理的验证,QCC能持续质量改进,使管理趋向程序化和规范化,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化和推广。
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QCC管理方法,可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增进专业知识水平、转变行为态度,亦可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事间协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充分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将QCC的管理方法实施到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率,提高产妇、家属及年轻护士的满意度。既能增强年轻护士筛查产后出血的能力,提高年轻护士及全科人员的团队精神,又能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和患者需求的热点问题。
[1]VAN DRIEL M L, COENEN S, DIRVEN K, et al. What is the role of quality circles in strategies to optimise antibiotic prescribing?A pragmatic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primary care[J]. Quality &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7, 16(3): 197-202.
[2]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1.
[3]乐杰.妇产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7.
[4]梁新蕊,张玲娟,郝建玲.柏拉图分析法在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0-62.
[5]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6):745-747.
[6]漆洪波,贾小燕.如何准确评估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4):254-256.
[7]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