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因出生体质量低、身体大部分重要脏器发育均不完善,因此非常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其中危重的早产儿需要长时间静脉输液、反复抽血检查、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监测中心静脉压等。在临床治疗中,为其建立安全、持续的动静脉通道一直是患儿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于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对85例出生体质量≤1500 g的超低或极低体质量儿进行了脐动静脉联合置管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我院产科分娩或附近医院转入我科的危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10 min~4.5 h,体质量680~1500 g。
1.2 纳入标准 同时满足以下4点:(1)需要有创/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早产儿;(2)出生体质量≤1500 g的超低或极低体质量儿;(3)排除患儿存在以下情况:脐膨出,脐炎,脐带畸形,腹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脏、臀部或下肢血管损伤[1];(4)家属签署置管同意书。
1.3 方法
1.3.1 置管长度的计算 脐动静脉联合置管术均分为高位和低位2种,我科所有置管均采取高位法,根据患儿体质量计算置管长度。脐动脉高位置管长度(cm)=患儿体质量(kg)×4+7 cm+脐带残端的长度(cm);脐静脉高位置管长度(cm)=患儿体质量(kg)×1.5+5.6 cm+脐带残端的长度(cm)。
1.3.2 患儿准备 出生后留脐带3~5 cm,脐带残端新鲜,脐部血管清晰可见,患儿置于辐射保温台(预热至37.0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取仰卧位、约束四肢、会阴部贴尿袋避免小便污染无菌区。
1.3.3 置管方法 选用一次性脐血管导管,导管外径为3.5 Fr;准备一次性辅助穿刺包、肝素化生理盐水(1 U/ml)、5 ml注射器、无菌脐带结扎线、聚维酮碘消毒液。 脐动脉置管步骤:(1)洗手、穿手术衣、带手术帽及无菌手套;(2)准备导管,连接5 ml注射器,肝素盐水冲管;(3)聚维酮碘消毒脐带及周围皮肤,无菌洞巾覆盖,露出患儿头和脚;(4)丝线扎住脐带的基底部,确保出血最少,但能让导管顺利插入,手术刀切上端脐带,保留1 cm脐带长度;(5)止血钳夹住脐带末端,保持其直立和固定;6)使用无齿镊扩充脐动脉;(7)插入导管,首先插入1~2 cm,这时应该已经进入脐带部分,然后助手把脐带向头部牵拉,使导管朝向足部插入;因为脐动脉开始是向下行的,如果遇到阻力,轻轻地加压30~60 s;若难插入,可向血管滴入0.5 ml利多卡因,插入5~7 cm若遇到阻力,将导管退出1~2 cm,然后再螺旋推入;若插管中见患儿大腿发白或发紫,考虑为股动脉痉挛,将插管退出一定长度,热敷大腿,颜色恢复正常后再次插管;若30 min颜色无好转,拔管后插另一条脐动脉;(8)一旦到位,回抽见血即可确认;(9)行腹部X片或腹部大血管超声检查,如导管末端置于T6~T9之间,荷包缝合脐带,使用搭桥法固定导管;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监测动脉血压;也可反复通过脐动脉导管采血行血气分析。脐静脉置管步骤基本同前,剪留脐带残端约1 cm,消毒残端后,用充满淡肝素的导管插入脐静脉,与水平面呈60 °向头侧推进,推进计算深度后,用注射器回抽见血后,连接三通管,超声或摄片了解导管位置,如导管末端置于理想位置T8~T10之间,即膈上0.5~1 cm,缝合脐带、固定导管。需要注意的是:(1)脐静脉走行为脐部向右上走行,即向肝脏方向走,所以插入后,要把脐带向左下牵拉,与腹壁呈60°;(2)若导管位置在肝脏静脉、门静脉或打折,将导管退回到深度4~5 cm处,重新置管。
1.3.4 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脐动脉导管使用肝素化生理盐水(1 U/ml),用注射泵以1 ml/h的速度进行持续冲洗,每6 h回抽一次查看管道通畅情况;脐静脉导管主要用液体输注,输液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每日回抽1次查看管道通畅情况;术后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消毒,每日用 0.3% 安尔碘消毒脐部,同时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有无异味等感染迹象,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1.3.5 拔管 拔管指征:(1)待患儿病情平稳后可拔除脐动脉导管;(2)脐动脉导管如病情需要,并且无并发症发生,可保持1~2周,脐静脉插管后不管有无并发症,2~3周都应该撤管[1];(3)回抽导管无回血;(4)发现栓塞、渗血、高血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置管并发症。拔管方法:用安尔碘严格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剪断导管周围缝线,将导管徐徐拔出,在离出口2 cm 处停留2 min,以减少出血,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后覆盖无菌敷料;拔管后送检导管末端1 cm培养;每日用75%酒精常规消毒脐部,直到脐带残端脱落、伤口干燥为止。
2.1 导管留置情况 患儿脐动脉导管留置时间为3~7 d,平均5.34 d,均为患儿病情稳定后按计划拔管。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14 d,平均11.69 d,按计划在7~14 d内拔管改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共75例,非计划提前拔管10例,原因是使用过程中导管回抽无回血、出现腹胀、脐动脉导管培养阳性,占所有置管患儿的11.76%。
2.2 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脐动脉导管出现脐部渗血2例(2.35%);脐静脉导管出现导管栓塞2例(2.35%)、腹胀8例(9.41%)、导管相关败血症2例(2.35%);均未出现脐部感染、脐部出血、脐动静脉走行腹壁红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心律失常、动静脉栓塞、肝脏脓肿、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等并发症[2-5]。
2.3 导管末端/血细菌培养情况 脐动脉导管末端培养出2例表皮葡萄球菌,血培养均阴性,立即拔出脐静脉,但脐静脉末端培养为阴性,考虑脐动脉导管末端采样时标本污染可能性较大。脐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5例,其中3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有2例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患儿,临床亦有感染症状,血培养亦培养出同种细菌,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2例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感染得到控制后,分别在脐静脉导管留置10 d和12 d后拔管。见表1。
表1导管末端/血细菌培养情况[例(%)]
项 目脐动脉导管脐静脉导管导管末端培养阴性83(97.65)80(94.12)导管末端培养阳性 肺炎克雷伯杆菌0(0.00)3(3.53) 表皮葡萄球菌2(2.35)2(2.35)血培养阳性0(0.00)2(2.35)
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快速建立动静脉通道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动脉血气分析、静脉营养、静脉给药成为这些危重患儿治疗及维持生命的关键。脐带是胎儿与母亲的天然连接通道,脐动静脉具有管壁厚、管径粗等特点,可作为外周动静脉中心置管的优良通道,脐动静脉置管导管保留时间长,能够保证患儿病情监测及治疗顺利进行,大大地减少了外周动静脉穿刺不易保留、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及容易感染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患儿脐动静脉联合置管时间均为出生后4.5 h以内,此时脐带残端较为新鲜,配合超声引导,置管操作比较容易。但由于脐动静脉置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而危重早产儿病情危重且免疫功能低下,非常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其感染发生率与相关足月儿和胎龄较大早产儿的报道结果相似[6-7]。而这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均发生在脐静脉置管后10~12 d,提示在置管时及置管后的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十分重要,置管时间较长者合并感染的概率较大,应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尽早拔管。
本研究结果显示,脐动静脉联合置管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导管留置时间长达1~2周,保证了危重早产儿早期病情监测、治疗的顺利进行,在危重早产儿抢救中可以推广使用。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23.
[2]BOTHUR-NOWACKA J, CZECH-KOWALSKA J, GRUSZFELD D, et al. Complications of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sation. Case report[J]. Pol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1, 76(3): 70-73.
[3]COSTA S, DE CAROLIS M P, SAVARESE I, et al. An unusual complication of umbilical catheterisation[J]. Eur J Pediatr, 2008, 167(12): 1467-1469.
[4]OESTREICH A E.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placement[J]. Pediatr Radiol, 2010, 40(12): 1941-1949.
[5]THOMSON T L, LEVINE M, MURASKAS J K, et al. Pericardial effusion in a preterm infant resulting from 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J]. Pediatr Cardiol, 2010, 31(2): 287-290.
[6]陶连琴,朱婧,谢微微,等.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2):102-105.
[7]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