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飞
(河南省荣军医院骨科,河南 新乡 453000)
【 摘要 】 目的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130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65例,均为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跨伤椎置钉,试验组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椎体前缘压缩比、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 <0.05),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均 P <0.01);术后1年试验组的椎体前缘压缩比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均 P <0.01);试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引流量,改善Cobb角,降低并发症率,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复位;椎弓根植骨;出血量;引流量
在脊柱骨折中,胸腰段椎体骨折约占30%~60%,这类骨折可引起椎体后凸畸形,对脊髓神经影响较大,治疗具有一定难度 [1] 。手术是促进骨折愈合的主要手段,然而以往临床多予以跨伤椎置钉术治疗,椎体高度复位效果不理想,术后并发症率高,不利于促进骨折愈合。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术已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该术式可实现三维空间复位,不会影响周围血管、组织状态,安全性高,然而现阶段相关报道不多。鉴于此,本院对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骨科诊疗指南与思路》 [2] 中的诊断标准,经MRI、X线等检查证实;意识清楚、精神正常;对手术耐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相关风险,家属已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害;病理性骨折;有手术禁忌;患精神性疾病;不愿纳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跨伤椎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女22例,男43例;年龄24~59岁,平均(35.12±4.18)岁;致伤原因:砸伤13例、跌落伤20例、交通伤32例;受伤部位:L 1 25例、L 2 18例、T 12 10例、T 11 12例。试验组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女23例,男42例;年龄22~59岁,平均(36.09±4.46)岁;致伤原因:砸伤12例、跌落伤19例、交通伤34例;受伤部位:L 1 24例、L 2 20例、T 12 11例、T 11 10例。2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1.2 手术方法 2组术前均给予手法复位、体位复位,促进伤椎高度恢复,待复位满意后,行相应手术治疗。
1.2.1 对照组 全麻,选取俯卧位,于伤椎后正中部位行切口,逐步分离,取椎弓根螺钉(4枚)置入,利用连接杆将螺钉(正常椎体处)锁紧,并予以提拉,适度撑开后,再次将其锁紧。利用C臂X线机对螺钉固定位置进行观察,确定满意后缝合切口,术后抗感染。
1.2.2 试验组 麻醉、体位同对照组,对伤椎及与其相邻上椎体、下椎体予以椎弓根置钉,针对伤椎后凸、压缩部位实施复位而后固定。在C臂X线机观察下确定受损椎体高度纠正良好,明确伤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拔除对侧螺钉。选取克氏针1枚,利用钝头探触骨折间隙,使其形成小孔,并于该处将自体骨粒植入直至填满。完成上述操作后给予减压,并确保内固定器未脱落,将椎板边缘去除,予以植骨,常规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骨折愈合时间。(2)随访时间为1年,经MRI、CT等观察椎体前缘压缩比以及Cobb角,并由检测人员详细记录。(3)观察2组术后感染、内固定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 <0.01),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 P <0.01)。见表1。
表 1 2 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2组椎体前缘压缩比、后凸Cobb角比较 2组术前的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均 P >0.05);术后1年,各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 P <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比显著增高( P <0.01),Cobb角显著缩小( P <0.01)。见表2。
表 2 2 组椎体前缘压缩比 、 后凸 Cobb 角的比较
注:1)与本组术前比较 P <0.01;2)与对照组比较 P <0.01
2.3 2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率为1.54%,对照组为12.3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 P <0.05)。见表3。
表 3 2 组并发症比较
胸腰段脊柱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临床主张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实现伤椎复位,将神经压迫解除,促使脊髓神经恢复正常 [3] 。以往采用的跨伤椎固定术手术风险大,并发症率高,近年来随着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方法,为这类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手术主要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韧带牵拉促使脊柱序列、伤椎高度恢复,而中心区域复位难度较大,且后外侧植骨融合强度较小,容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疼痛等表现。与传统手术相比,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术具有更多优势,它可促进伤椎缺损修复,防止伤椎角度、高度丢失,术中使用的椎弓根螺钉具备良好固定、支撑效果,便于提高脊柱稳定性,可实现椎体高度重建,疗效显著 [4-5] 。庞仲辉等 [6] 认为,这种手术方式能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患处神经功能,且不会造成周围组织损害,安全性高。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选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控制较好,愈合时间缩短,且后凸Cobb角显著改善,椎体前缘压缩比提升,其原因在于该术式更有利于施加固定应力,实现脊柱纵向复位,并对椎体挤压力予以分担,促使脊柱旋转稳定性增强,继而使应力分布状态改善,控制固定失败风险,从而提升了手术疗效。就并发症而言,术后感染较为常见,主要因手术切口大及护理不当所致,2组均有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其中对照组因以传统手术治疗,切口较大,感染风险更高。对照组有2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1例因生物学反应所致,1例因内固定长度不合适所致。骨折手术也极易引起神经损伤,原因在于传统手术需将骨折端软组织广泛剥离,易损害周围神经组织。2组并发症通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其中试验组并发症率低,原因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术的屈曲负荷能力优于传统手术,可确保固定处生理曲度良好,控制神经损伤风险,并能降低内固定断裂、术后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能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愈合,出血量、引流量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1]李建斌,郭鹏,王鹏.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置钉与传统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11-2114.
[2]LOTKE P A,JOSEPH A A,ENDE J.骨科诊疗指南与思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3]马建国,阴彦兵,白祝荣.不同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1):39-42.
[4]陈彦,初同伟,杨波,等.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3):1841-1843.
[5]赵国辉,蒋西嘉,李海波,等.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4):152-153.
[6]庞仲辉,张亚斌,姚永峰,等.后路复位内固定与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15,14(17):1426-1428.
E-mail: baiyuxiajy@163.com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80921.1640.056.html
DOI: 10.11851/j.issn.1673-1557.2018.05.016
【文献标识码】 A
【 中图分类号 】 R683.2
(收稿日期: 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