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理念对专科护士培养与管理的启示

陈丽方,李 锐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护理人员是健康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护士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内目前对其培养和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多为终身制,缺乏再认证的监督和促进,不利于人才知识更新和动态管理,整体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制约了与国际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大部分医院对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没有长期规划,导致专科护士流动率高,进而影响到专科护士队伍的稳定和专科发展,需要探寻适合国情的专科护士培养与管理模式。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磁性理念在国外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对专科护士培养和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进行综合考量。希望借鉴磁性模型中的变革型领导力、结构授权、新知识、创新和改进等内容,结合国外医院开展的经验与成效,能指导护理管理者结合我国国情更好地对专科护士进行培养与管理。

【关键词】磁性理念;专科护士;培养;管理

护理人员是健康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实践内容的扩大,护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1]将护理列入重点专科项目后,在2011年将护理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为护理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对发展护理事业的支持还可从以下数据得以体现:截至2015年底,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较2010年从1.52人提高到2.36人,护理队伍学历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2010年的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2]

面对“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现阶段成果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差距仍然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诸多不足,如大多数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至少5人[3]。护理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护士队伍的数量增长,更依赖于质量提高,护理人才的专科化培养是护理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4]

1 我国专科护士培养与管理现状

国内将专科护士界定为:具有一定专科领域工作经历,通过系统学习本领域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能熟练运用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注册护士[5]

1.1 培养方面 我国专科护士培训经过10余年实践,专业领域逐步扩大,由最初的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专业拓展到伤口造口、血液净化、糖尿病、心血管等多个专业,培养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但认证形式多为终身制,缺乏再认证的监督和促进,不利于人才知识更新和动态管理[6]。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多为大专,本科及以上仅占14.6%,整体学历层次偏低[7],这与美国以大专为起点,60%以上受过4年学士或以上的教育程度相差较大[8]。学历层次制约了与国际同行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的能力,影响了专科护理水平提高及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

1.2 管理方面 国内尚无统一的专科护士准入资格、岗位设置、资格认定等标准[9],“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突出。大部分医院对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没有整体规划,培养数量及岗位设置没有重视长期设计。乔晓斐等[10-11]对安徽省专科护士临床使用与管理情况调查显示,专科护士流动率高达18%。林岩等[12]发现,36名专科护士中只有41%从事专科临床实践。唐红梅[3]的研究显示,各医院护理队伍30岁以下护理人员超过或接近50%,年资相对较低。高流失率和低年资使得专科护士高级临床实践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专科护士队伍的稳定和专科发展。

2 磁性理念发展现状

护理人员大量流失的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就曾出现,由于当时聪明又能干的年轻女性有着从事护理以外的很多选择,导致护理人员短缺,护理岗位空缺数达10万个[13],即80%的医疗机构都存在人员流动大的情况,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护理质量下降。但仍有少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小,招聘和留住护士也很容易,保证病人照护质量。美国护理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AAN)组织特别小组对其中的163家医院进行调研[14],归纳出他们的特点,提出“磁性”理念,并最终将其中41家医院定义为磁性医院。之后美国护士认证中心(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ANCC)建立了磁性护理服务认证项目(the Magnet Nursing Services Recognition Program,MNSRP)[15]。通过该项目认证的医院即为磁性医院,认证时效为4年,每年都需提交质量监测报告,4年后的再认证仍然重复初次申请的标准和程序,从而保证了认证项目的品质。

要申请磁性医院认证,共有14项要素需被评定[16],即护理领导品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人事管理政策及项目、专业护理方式、护理质量、持续品质改善、咨询与信息资源、自主性、护理组织团体、担任健康教育者的角色、护理形象、交叉学科间的关系及护理专业发展。2013年,ANCC最新出版的《磁性医院申请手册》指出:磁性医院必须具备磁性模型的5个核心要素,即变革型领导力,(组织)结构授权,示范性的专业实践,新知识、创新和改进,实证结果[17]。截至2016年底,已有448家医院[18]获得了磁性认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Hayden等[19]已开始研究护理管理者如何维持申请磁性认证时带来的团队高效运行的状态,印证了变革型领导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磁性医院的特点在于对护理人员临床决策权的重视,及其独特的组织管理方式增强了护士的工作满足感,医院较高的护患比也减少了护士身心疲惫的情况[20],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士气。磁性医院具有丰富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重视护士的教学活动和护理专业发展,这使护士更能胜任护理专业特定领域的发展,更愿意有针对性地参加继续教育,更多地参与社区护理项目。Shirey[21]、Tschannen[22]的研究一致认为,磁性医院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是解决护士流动大的关键因素。由于磁性医院为护士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23]。一方面,和谐的医护关系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的护理质量[24-25];而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这与我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初衷相契合;另一方面,磁性医院加强了对护士工作的安全措施,使不良事件(如针刺伤)发生率大大降低[26],与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管理方向一致[27]。Farag等[28]的研究也表明,磁性医院的领导风格、工作氛围对用药实践的安全有着积极作用。管理的良性循环促使磁性护理能提高护士团队稳定性[29]。Moss等[30]曾以磁性认证体系为框架,尝试改变组织文化,吸引并留住优秀的护理人员。因此磁性认证体系被认为是现今最恰当的为各国或国际注册护士提供专业服务的环境,推进素质及实践能力发展,促进患者得到积极效果的认证系统[26]。美国专科护理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磁性理念提出后更是取得长足进步。

3 磁性理念的启示

学习英、美等国已建成的完整的专科护理分类、培养、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固然重要,但也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只有走出我国护理队伍人员总数相对较少、年资普遍偏低、流失率较大的困局,才能真正做到加强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这一点,可以从“磁性”理念中得到启示。

3.1 管理者应变革管理模式 重视护理人员临床决策权,建立各种沟通渠道,营造参与式管理的氛围,增强护理人员归属感和满足感。根据专科护士、护理管理者、患者等多维度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及时调整管理政策。

3.2 应完善考评体系 统一规范专科护士的准入资格、岗位设置,定期进行资质再认证。随着护理队伍学历的提升和专业实践要求,适当提高专科护士的准入门槛,利于保持专科护士的持续竞争力,也利于执业行为监管和知识体系更新。

3.3 为护理人员提供具体的职业规划 提供涵盖临床、教育、管理、科研等的护理职业生涯路径,明确每个方向的条件、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范畴。鼓励护理人员提升学历,并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3.4 改善专科护士的工作环境 如进行专科护理会诊、开设专科门诊、促进与医生的合作,发挥护理人员自主性,减少专科护士转岗和(或)流失的比例,增强专科护士对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所发挥的作用。

3.5 增加获得信息与资源的机会 鼓励专科护士定期进行行业内交流,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培养专科护士文献查阅习惯,增强资料获取的能力。

通过学习磁性理念在国外运用的经验,关注护理专业实践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专科护士在专科护理领域的领头作用,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专科护士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合理化道路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1-723.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64号[EB/OL].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201611/92b2e8f8cc644a899e9d0fd572aefef3.shtml.2017-03-31.

[3]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赖文娟,刘雪琴,李漓.美国磁性医院认证体系对我国护理的启示[J].护理学报,2007,14(5):7-9.

[5]王晓杰,沈宁.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2):8-11.

[6]魏春苗,穆燕.国内专科护士再认证的可行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24):76-79.

[7]蒋琪霞,LEPPER S,郑美春,等.美国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特色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53-855.

[8]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5):385-387.

[9]宋瑰琦,秦玉霞,袁秀娟.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97-998.

[10]乔晓斐,江启成,宋瑰琦,等.安徽省专科护士人力资源现状及管理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80-1183.

[11]乔晓斐,宋瑰琦,秦玉霞,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67-70.

[12]林岩,潘丽芬,彭刚艺,等.广东省手术专科护士开展高级护理实践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912-914.

[13]AIKEN L H.Nursing priorities for the 1980’s:hospitals and nursing homes[J].Am J Nurs,1981,81(2):324-330.

[14]MCCLURE M,POULIN M,SOVIE M,et al.Magnet hospitals: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of professional nurses[Z],1983.

[15]LASH A A,MUNROE D J.Magnet designation:a communiqué to the profession and the public about nursing excellence[J].Medsurg Nurs,2005,Suppl: 7-12.

[16]孙吉珍,李作英.基于磁性医院的台湾优质护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3):21-23.

[17]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2014 Magnet Application Manual[M].SilverSpring,MD: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2013:13-15.

[18]POULIN M.A remarkable journey:why the magnet recognition program© continues to resonate today[J].J Nurs Adm,2017,47(2):72-73.

[19]HAYDEN M A,WOLF G A,ZEDRECK-GONZALEZ J F.Beyond magnet© designation:perspectives from nurse managers on factors of sustainability and High-Performance programming[J].J Nurs Adm,2016,46(10):530-534.

[20]JONES-SCHENK J.How magnets attract nurses?[J].Nurs Manage,2001,32(1):40-42.

[21]SHIREY M R.Authentic leaders creating healthy work environments for nursing practice[J].Am J Crit Care,2006,15(3):256-267.

[22]TSCHANNEN D.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work environment[J].Medsurg Nurs,2004,13(5):312-318.

[23]GOODE C J,KRUGMAN M E,SMITH K,et al.The pull of magnetism:a look at the standards and the experience of a wester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hospital in 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Magnet status[J].Nurs Adm Q,2005,29(3):202-213.

[24]DISCH J,BEILMAN G,INGBAR D.Medical directors as partners in creating healthy work environments[J].AACN Clin Issues,2001,12(3):366-377.

[25]FRIESE C R.Nurse practice environments and outcomes:implications for oncology nursing[J].Oncol Nurs Forum,2005,32(4):765-772.

[26]KIRKLEY D,JOHNSON A P,ANDERSON M A.Technology support of nursing excellence:the magnet connection[J].Nurs Econ,2004,22(2):94-98.

[27]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EB/OL].http://www.cha.org.cn/plus/view.php?aid=15131.2016-12-26.

[28]FARAG A, TULLAI-MC GUINNESS S,ANTHONY M K,et al.Do leadership style,unit climate,and safety climate contribute to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J].J Nurs Adm,2017,47(1):8-15.

[29]徐凤霞.磁性护理对提高护士团队稳定性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6,29(5):1006-1008.

[30]MOSS S,MITCHELL M,CASEY V.Creating a culture of success:using the magnet recognition program© as a framework to engage nurses in an Australian healthcare facility[J].J Nurs Adm,2017,47(2):116-122.

通信作者:李锐,1764598525@qq.com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51/j.issn.1673-1557.2017.03.031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70412.1642.002.html

(收稿日期: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