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

罗 青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结果: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临床资料显示,动脉瘤未破裂时,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表现为发作性头痛或神经压迫,不过该症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1],因此,要给予足够重视。目前,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2],其中DSA已被临床上公认为金标准。本研究以DSA为诊断标准,对比分析CTA与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5例,均符合《神经病学》第5版中关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其中50例患者同时进行MRA检查(MRA组),25例患者同时进行CTA检查(CTA组),患者主要表现有烦躁、头痛、畏光、失语、运动受限或意识障碍等。MRA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0~71岁,平均(46.8±8.3)岁。CTA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70岁,平均(45.8±7.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选者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DSA检查 入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患者局部麻醉或全麻,采用Seldinger法进行,在电视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后行左侧或右侧插管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造影,详细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血管解剖变异等,必要时要同时进行同侧或对侧颈动脉压迫试验造影,以了解前后交通动脉的血供代偿情况,并获取血管数字减影图像。

1.2.2 CTA检查 采用64排CT机对颅脑进行平扫,然后在前臂建立静脉通道,利用压力注射器将100~12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注射速度为3 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8.2±2.0)s,从鞍底以下30 mm开始扫描,一直扫到其上方60 mm。

1.2.3 MRA检查 应用磁共振仪选择QD头部线圈,进行常规横轴位和矢状位双定位,然后进行横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扫描,扫描层间距为0.1~1.2 mm,层厚为5~6 mm。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DSA、CTA、MRA对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情况,测量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1.4 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15.0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3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 结果详见表1。

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SA的检出率显著性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

表1 3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

检查方法检查数/例检出数/例检出率/%DSA757498.67MRA504488.001)CTA252184.002)

注:1)与DSA比较P<0.05;2)与DSA比较P<0.01

2.2 CTA、MRA检查瘤体形态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MRA检出的44例中,MRA检查和DSA检查的瘤体直径分别为 (11.67±1.25)mm和(11.53±3.01) mm,瘤颈宽度分别为(5.14±1.31) mm和(5.10±1.29) mm;CTA检出的21例中,CTA检查和DSA检查的瘤体直径分别为(12.40±3.29) mm和(12.31±3.27) mm,瘤颈宽度分别为(5.01±1.02) mm和(4.91±1.13) mm。44例MRA检出颅内动脉瘤和21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与DSA比较,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首发症状一般有头痛、颅内自发性出血等,主要以先天性为主。研究发现,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等与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4]。及早诊断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目前,DS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敏感性极高,不过,如果患者动脉瘤内发生血栓,DSA则无法显影,而且该检查方法创伤性较大,操作复杂,对患者辐射较大,也有诱发患者再出血的可能。同时,研究资料显示,CTA和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及其形态方面与DSA方法比较结果基本一致,CT和MRA更方便快捷。因此,在单纯DSA检查的基础上,CTA和MR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检查方法,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及更好的支持。

非侵入性CTA和MRA技术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人们逐渐关注新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5]。MRA以3D TOF-MRA为扫描方式成像,不但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内的结构,而且能够显示血流速度、血流方式等血管功能信息,同时,MRA属于无创性检查,无电离辐射,还能够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能够较好地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信息。CTA以较小的扫描层间距、灵活的旋转观察角度大大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研究发现,CTA甚至能够检出DSA未发现的微小动脉瘤,而且CTA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病变与骨结构的关系[6]。不过,特殊的动脉瘤位置、形态以及瘤内结构会影响CTA检测结果。对于动脉瘤颈部狭窄或细长患者,其血液很难进入瘤体,CTA扫描时注入的对比剂也只有极少量能够进入瘤体内,并不能被检出。

本研究结果显示,CTA及MRA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SA的检出率为98.67%,显著性高于MRA和CTA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分别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可见,颅内动脉瘤应用DSA检查的敏感度最高,但CTA及MRA检出率也较高,且操作简单、无创伤,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形态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31-132.

[2]贺宇平,王眺,田民.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2-793,795.

[3]张政.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1):3332-3334.

[4]游梦星,虞希祥,林永胜,等.三维CT血管造影与平板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9):676-680.

[5]张丽萍,唐秉航,李良才,等.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11):827-831.

[6]齐晨晖,赵庆,王红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12):948-952.

【中图分类号】R445.2;R739.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51/j.issn.1673-1557.2017.03.019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70412.1642.016.html

(收稿日期:2016-07-26)

E-mail:luoqingy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