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钱文忠,张富山,杨小旺,杨永新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由神经科专科医生进行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时入院时急诊测定患者的血浆DD,分析DD水平与脑梗死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56例急性脑梗死的TOAST分型构成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66例,心源性脑梗死(CE)31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51例,其他确定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OE)3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SUE)5例。各亚型中,CE组DD水平最高,与其他各亚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D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浆DD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区分CE型与非CE型以及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一种生物学标识物。

【关键词】D-二聚体;脑梗死;TOAST分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大多起病突然,需要尽快作出诊断,而且针对不同分型及病情严重程度,其治疗策略有所区别。D-二聚体(D-dimer,DD)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特异性产物,可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本研究测定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亚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其中:男87例,女69例;年龄27~89岁,平均63.3岁。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1],发病时间在24 h内。并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癫痫发作、颅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妊娠。

1.2 脑梗死的TOAST分型 由神经科专科医生采用ORG10172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2]标准结合临床及影像实验室检查资料对156例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1)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2)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3)心源性脑梗死(CE);(4)其他确定病因引起的脑梗死(SOE);(5)原因不明的脑梗死(SUE)。

1.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156例患者入院后,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3]对其评分,最高为45分,最低为0分,其中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4 血浆D-二聚体测定 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与0.11 mmol/L枸橼酸钠以1∶9的比例作抗凝处理后用离心机以3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后取血浆。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所有测定试剂均来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试剂盒,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资料及血浆DD水平比较 结果详见表1。

表1 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资料及血浆DD水平

分型病例数/例男/女/例年龄/岁D⁃二聚体cB/(mg·L-1)LAA6631/357265±1012128±038CE3115/166237±536386±0231)SAO5136/157121±987098±053SOE32/15271±690079±067SUE53/25866±356103±056

注:1)与非CE型比较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以CE型的血浆DD水平最高,且与其他各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亚型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的评分及血浆DD水平比较 结果详见表2。

表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的评分及血浆DD水平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例数/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D⁃二聚体cB/(mg·L-1)轻型71796±365125±033中型522367±446238±0231)重型333715±303396±0392,3)

注:1)与轻型组比较P<0.05;2)与轻型组比较P<0.01;3)与中型组比较P<0.05

血浆DD水平随着病情轻重的升高呈递增的趋势,轻中重型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3 讨 论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及纤溶激活的分子标识物之一。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DD水平可明显升高。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DD检测水平同健康人群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血浆DD水平升高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指标[4-5]

本研究对不同TOAST亚型的急性脑梗死的血浆DD水平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CE型的血浆DD水平最高,且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7]。推测其原因可能为:CE因心腔内血栓形成时,血栓脱落,阻塞血管,机体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剂作用下转化为纤溶酶,然后启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维蛋白凝块被降解形成DD,导致血浆DD明显增高。其他亚型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小板聚集,不会出现明显的纤溶亢进反应。

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可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判断,本研究同时对血浆D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显示血浆D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血浆DD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8]。另有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明显,可导致出血性脑梗死和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升高[9]。2006年Delgado的研究显示,D-二聚体>1900 ng/mL可以作为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指标,这些都同样揭示了血浆DD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程度间的相关性。

总之,血浆D-二聚体检查简便﹑快捷,已成为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检验项目,可作为区分CE型和非CE型脑梗死的生物学标识物,同时可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对指导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评估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0.

[2]ADAMS H P, BENDIXEN B H, KAPPELLE L J,et al.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finitions for use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OAS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J].Stroke,1993,24(1):35-41.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辛颖.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4):15-16.

[5]陈兵,孟祥红,耿晓非,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2):142-143.

[6]KOCH H J, HORN M, BOGDAHN, et al. The relatiaonship between plasma D-dimer concentrations and acute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J]. Stroke Cerebovasc Dis, 2005, 14(2): 75-79.

[7]MONTANER J, PEREA G M, DELGADOP, et al. Etiologic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with plasma biomaekers[J]. Stroke, 2008,39(8): 2280-2287.

[8]詹海涛,陈钢,朱凡特.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6,27(6):896-897.

[9]詹海涛,黄峰,陈钢.重症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105-107.

通信作者:钱文忠,qianwz001@163.com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51/j.issn.1673-1557.2017.02.016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70111.1605.010.html

(收稿日期: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