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人工气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1]。人工气道建立在临床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其不仅解除了患者上呼吸道梗阻,而且有效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了气道通畅,达到了改善通气、纠正缺氧的临床治疗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成为抢救患者必备技能之一。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因此,保持气道达到理想的湿度是气道护理的关键。如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 对肺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也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而湿化过度则可引起频繁咳嗽,痰液过度稀释,呼吸急促,甚至发生肺水肿[3]。所以如何有效安全地进行人工气道湿化成为临床护理关注的重点之一。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
DOI:10.11851/j.issn.1673-1557.2014.04.029 |
|